焦點
-
32GB單條記憶體來襲,Samsung將推DDR4-2666 32GB UDIMM消費級記憶體模組!
好消息:「消費級記憶體,要出單條32GB版本啦!」 電腦要執行更大的程式、應用,除了CPU的運算能力之外,記憶體的容量,可以說是關鍵之一!然而,電腦要裝更大的記憶體容量,由於記憶體的插槽數量是有限的,那麼一定要使用Server級處理器,才有支援單條超大容量記憶體。一般來說,Server級處理器,現階段來說,比較講究的,都會使用DDR4 REG ECC RDIMM,單條32GB、64GB只是基本款,最大容量則已經做到單條128GB、256GB。消費級處理器的話,一般只支援消費級記憶體,就是所謂的UDIMM,UnBuffer DIMM,現階段來說,單條2GB、4GB、8GB版本為主流,最大容量則是單條16GB。 以往,個人電腦的話,要將記憶體提升到128GB容量,你必須選擇Intel或AMD旗艦桌機平台,由於提供了8個DIMM。8個記憶體插槽的話,安裝8條DDR4-2666 16GB UDIMM,就能用最低的成本,擴充到16GBx8=128GB記憶體容量。 以目前的LGA2066處理器來說,Core i7、Core i9處理器支援最多8個DIMM,主要規格支援DDR4-2666 UDIMM,不能支援ECC與REG ECC RDIMM,以目前的TR4處理器來說,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支援最多8個DIMM,主要規格支援DDR4-2666 UDIMM,可以支援ECC與但不支援REG ECC RDIMM。 不過,個人電腦要擴充超過128GB記憶體容量的話,由於先前沒有DDR4-2666 32GB UDIMM,便宜的UDIMM最高只有單條16GB,UDIMM並沒有單條32GB的選擇,演變成要用更大的記憶體容量,你非得改選擇支援DDR4 REG ECC RDIMM的Xeon或EPYC不可。 現在,由於記憶體製程的進步,全球記憶體龍頭Samsung,率先推出32GB單條消費級記憶體,要充分滿足玩家市場與專業用戶市場的大容量記憶體需求。 由於記憶體市場,目前是由Samsung、SK Hynix與Micron三分天下的態勢,Samsung這次推出DDR4-2666 32GB UDIMM消費級記憶體模組,則是搶先在SK Hynix與Micron之前送樣,並將於近期量產,2019年初就能全面供貨。目前,Samsung送樣的,則是型號為M378A4G43MB1-CTD的原廠記憶體模組,為288-Pin UDIMM標準桌上型電腦記憶體模組,工作電壓為1.2V,採用的是2Rx8記憶體顆粒,規格為(2Gx8)x16,單顆記憶體容量為2GB,結合16顆2GB記憶體顆粒,組成32GB UDIMM。 目前,這款消費級記憶體模組,已經開始在送樣驗證階段,Intek平台的話,在X99主機板上面,可以對應32GBx8=256GB,在X299主機板上面,可以對應32GBx8=256GB,在Z390主機板上面,可以對應32GBx4=128GB,在AMD平台的話,在X399主機板上面,可以對應32GBx8=256GB,在X470主機板上面,可以對應32GBx4=128GB。 值得注意的,Samsung開發DDR4-2666 32GB UDIMM消費級記憶體模組之後,目前其他原廠記憶體模組業者,也將跟進推出32GB單條消費級記憶體模組。 然而,就連品牌記憶體模組業者,也開始磨刀霍霍,一場32GB單條消費級記憶體模組大戰,即將在2019年全面展開! 魚與熊掌,總是難以兼得。以往,想要大容量記憶體,非得要先用Server級處理器,才能支援單條32GB、64GB的DDR4 REG ECC RDIMM,然而,用了Server級處理器,價格自然就很難下降,尤其是DDR4 REG ECC RDIMM並不便宜。 現在,32GB單條消費級記憶體來襲!DDR4-2666 32GB UDIMM新登場,價格將可以比起DDR4-2666 32GB REG ECC RDIMM來得便宜,在可見的未來,32GBx4=128GB、32GBx8=256GB正式來臨,可以說低價大容量記憶體不是夢!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 價格漲價 飆翻天,Core i5-8400報價衝上7300元
號外:「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又漲價了!」 台北光華商場八德商圈這邊,第一手消息:「店家表示,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全面漲價。」起因,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供貨不足,加上零售市場持續暢旺,供給與需求產生嚴重落差,Intel盒裝處理器台灣代理商這邊,先前就開始出現缺貨,而且還出現越演越烈的情形,導致價格持續水漲船高。 這次,會出現這樣子的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缺貨的狀況,起因是消費市場與雲端需求暢旺所致,整個14nm奈米製程滿載,加上10nm奈米製程延期,導致產能出現嚴重不足的情形,因而造成零售市場處理器價格不降反升的狀況。 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的漲價,最早在今年5月份時就已經開始。6月份起,Intel股價漲到近期的新高,直到6月底, Intel執行長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因為與一名Intel內部員工談戀愛,違法禁愛令之後,宣布請辭執行長一職,而後,Intel執行長職位則由財務長羅伯特史萬(Robert Swan)暫時接任。 Intel執行長下台之後,6月份起股價持續下跌,處理器價格卻水漲船高。Intel股價,6月份股價最高來到57.08美元,前一日則收47.26美元,近幾個月來,Intel出現股價持續下跌的狀況。 對比Intel股價近期持續下跌,處理器價格卻水漲船高,出現這樣子兩樣情的狀況,也格外引人關注。 這次,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漲價,主要漲價的則是非K處理器,除了Core i5-8600K、Core i7-8700K/8086K之外,幾乎全線漲價!尤其是四核心等級以上,非K版本的Core i3、Core i5與Core i7處理器。 漲幅最大的,則是非K處理器的Core i5-8400/8500/8600、Core i7-8700。 根據台北光華商場八德商圈調查,由於這次Intel第8代Core處理器大升級,Core i5最低階就有6核心6執行緒,讓最低階的Core i5-8400,一直在市場上出現炙手可熱的狀況。 Core i5-8400因為在零售市場超夯,銷售狀況打從2017年10月5日推出以來,就持續熱賣。台灣零售市場,Core i5-8400剛推出的時候,2017年10月5日報價則在6390元,2018年中國農曆新年之後,報價則跌破6000元大關。 最新,Core i5-8400漲最兇,報價衝上7300元。 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什麼東西漲價,記憶體漲價也好,處理器漲價也一樣。 很奇妙的,漲價馬上反映到店家,降價的貨都在海上。這未免也太巧合了吧?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硬碟怎麼搭配最適配?Western Digital黑標藍標一招立分高下,確保資料長壽耐用小撇步全公開
一部電腦裡面,除了運算單元(CPU來處理)、繪圖單元(GPU來處理),記憶儲存單元(Memory記憶模組來處理)之外,最重要的元件莫過於「儲存裝置」(Storage Device)了,也就是SSD (Solid-state Drive,固態硬碟)或HDD (Hard Disk Drive,一般機械式硬碟)了。這個電腦零件看似不起眼,外型也不一定醒目,但卻儲存了電腦裡面所有的一切,包括程式、資料,以及您儲存下來的各式各樣照片、影片、音樂…等多媒體檔案,以及遊戲等等。還有,每部電腦都至少要有一顆SSD或HDD,以便用來安裝作業系統,讓電腦能夠順利運作,同時讓使用者儲存各種檔案。 當今電腦所使用的主流儲存媒體,就是SSD或HDD,當消費者在買整機電腦或是自行組裝電腦時,就算其他配備不在意,但其中有一個項目必看的,就是「儲存媒體」的種類與容量多寡。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整體電腦效能表現,以及您未來使用時,資料存放的方式與習慣,所以使用SSD或是HDD,將會影響到您使用電腦的整體體驗。 相較於行動裝置來說,一般人買手機或平板,通常CPU和GPU等級是廠商出貨時就選定了,無法讓消費者來挑,消費者能選的大概只剩記憶體與儲存裝置容量(例如3+32GB,4+64GB,6+128GB,前者是記憶體容量,後者是儲存裝置容量)了,而且儲存媒體一定是快閃記憶體。而在電腦方面,消費者能指定的元件就會比較多,亦即當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整機,或是購買品牌電腦(桌機或是筆電),廠商一般也都是配好各式內部元件,也有的會提供客製化的服務,讓客戶能夠選擇CPU等級、GPU等級、記憶體容量,以及儲存裝置容量(是SSD還是HDD,容量是256GB還是1TB等等)。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買到需要的產品等級! 由於上述的產品,廠商都已幫消費者搭配好各式元件,因此像是記憶體或SSD的品牌通常也是無法指定的!這對於想要更自主統御自己電腦的消費者來說,只有DIY-自行組裝電腦,才能擁有最大的自由度。當然,自己DIY電腦所要考量的重點,不外乎就是能運用自己手中的預算,來組裝出最強大、最具C/P值的電腦,讓自己的每一分錢都能花在刀口上。 組裝電腦時,在核心零組件的選購方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挑選想要的CPU、主機板、GPU、記憶體、電源供應器、機殼、散熱裝置,以及儲存裝置。要注意的,就是產品之間的搭配性,相容性,以及散熱和功率方面要足夠,才不會發生電腦開不了機的窘境。當然,擁有基本的電腦硬體知識,也是必備的! 在上述的各式元件中,其實最重要的元件,是「儲存裝置」(SSD或HDD)。其中SSD的部份,大家都知道速度比較快,但由於SSD也分很多種,速度和價位上也有所不同,所以選到好的SSD可以讓您的電腦執行效率「健步如飛」,選到差的SSD不只不會最佳化,還會讓您的電腦執行起來「慢如烏龜」。當然,在當今資料量越來越龐大,遊戲容量也動輒幾十甚至近百GB的膨脹之下,單裝一台SSD也是不夠的,一般來說,除非真的預算不足但又想要大容量,才會只裝HDD,不然的話,當今組裝電腦,一般都是選擇SSD為優先,然後建議再加買一台HDD做為資料碟使用,也就是SSD + HDD的組合,這樣可以兼顧到系統反應快、容量又夠大的雙重需求。 由於SSD和HDD的構造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整體性能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SSD的優勢,在於快速、無移動零件、耐震、安靜、輕便、溫度低,開機即可馬上存取,外型(Form Factor)種類較多(例如M.2或是PCIe介面),因此SSD可說是當今電腦「系統儲存」的最佳選擇。 至於HDD的優勢,則在於儲存容量大,且每一GB儲存空間的價錢遠比SSD便宜許多。此外,在發生意外時,HDD的資料比較容易救得回來。但是HDD缺點也很多,像是開機後要等馬達轉速與磁頭定位之後才能存取,再來是速度慢、不耐振、較重、有噪音,多台RAID頻繁存取時甚至會有共振效應,而且外型只有3.5吋和2.5吋可以選擇。但是話說回來,上述的缺點也因為HDD儲存單位成本最划算而變得不算是缺點了,再加上目前也沒有其他儲存裝置的單位儲存成本(GB/$)能比HDD還划算。因此,HDD如今還是電腦「大量資料儲存」的最佳選擇。 ▼表 內接式HDD與SSD的特色與優缺點比較 從上表可了解,由於SSD與HDD是如此的不同,當這兩台儲存裝置同時進駐到您的電腦系統內,要如何發揮這兩種儲存媒體的最大效益,並讓產品用越久越好,將是你我選購與應用上必知的課題了! 讓我們先來檢視市面上,能買到的各種SSD和HDD吧!目前內接式SSD/HDD主要分成筆電用的和桌機用,而全球儲存技術解決方案領導廠商Western Digital,已根據市場的需求,區隔出各種不同的產品應用:在HDD部份,有推出個人用的黑標、藍標,以及商務用的紅標、紫標、金標;SSD部份則有黑標、藍標與綠標。以下,我們就個人電腦組裝時常使用到的「黑標」與「藍標」產品來做進一步的介紹。 在Western Digital的規劃中,黑標為主打頂級效能的產品,WD Black HDD的馬達轉速高達7200 RPM,採用SATA 6Gb/s介面,可提供超快速與大容量的資料存取。3.5”桌上型的WD Black硬碟,提供500GB~6TB等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從64MB到256MB不等,給予使用者多種選擇。至於2.5”筆電專用的 WD Black HDD,則提供250GB至1TB的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從16MB到32MB,賦予商用或工作站筆電更多容量與更快速的資料存取。 在WD Black HDD的容量建議方面,1TB容量為基本儲存空間,可滿足一般使用者在多媒體與遊戲檔案的儲存需求。至於2TB~4TB的空間,適合用戶儲存大量拍攝的相片和影片,同時有安全備份資料或保有資料副本的功能。至於5TB以上的產品,則適合需要更高容量的用戶使用,包括專業攝影人士、專業遊戲玩家、影音剪輯師、YouTuber…等,經常需要以4K甚至更高畫素來拍攝影片、存放RAW檔,這些檔案都非常龐大,需要高容量、快速的WD Black HDD才得以勝任。 ▼表 WD Black HDD 3.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 (訪價日期: 2018/8/31) ▼表 WD Black HDD 2.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僅列主流機種 (訪價日期: 2018/8/31) Western Digital規劃的藍標HDD產品,以主打一般大眾市場、可提升電腦存取容量為訴求。藍標HDD的馬達轉速主要為5400RPM (有一兩款是7200 RPM),採用SATA 6Gb/s介面,提供快速與大容量的資料存取。雖然速度雖然沒WD Black HDD那樣高,但其價位僅WD Black HDD的6~7成左右。3.5”桌上型的WD Blue HDD,提供500GB~6TB等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幾乎都是64MB (少數款配置32MB),給予使用者多種選擇。至於2.5”筆電專用的 WD Black HDD,則提供320GB至2TB的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從8MB到128MB,賦予電競筆電更多的儲存容量。 在WD Blue HDD的產品規劃中,主要是針對以SSD為主要磁碟,但需要再增加更大容量來存放各式檔案(例如多媒體、文件、遊戲檔案等等)的用戶為主,可選購2TB以上的WD Blue HDD來增加資料碟的容量。此外,選擇WD Blue HDD也可以為未來做好準備,讓接下來許多4K照片或影片的拍攝成果完整存放,而不需要為了節省空間而犧牲畫質,讓用戶得以存放最完美的檔案! ▼表 WD Blue HDD 3.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僅列出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主流機種 (訪價日期: 2018/8/31) ▼表 WD Blue HDD 2.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僅列出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主流機種 (訪價日期: 2018/8/31) 在SSD方面,黑標SSD為主打極致效能的產品,2018年版有採用M.2 NVMe介面,提供250GB~1TB等容量,並以超高3.4GB/s、2.8GB/s的連續讀寫速度(1TB版本),而2017年版有採用M.2 PCIe介面,提供256GB~512GB等容量,並以2050MB/s、800MB/s的的連續讀寫速度(512GB版本)。這兩款可以滿足桌機或筆電的專業電競玩家、專業繪圖師、專業影音工作者們對於極致效能的要求。 ▼表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SSD規格與建議售價 (訪價日期: 2018/8/31) Western Digital的藍標SSD,則是針對需要快速載入資料與系統的用戶所打造,提供2.5” 7mm與M.2 SATA介面,提供250GB~2TB的容量,並以最高可達560MB/s、530MB/s的連續讀寫速度,讓DIY愛好者能夠快速載入OS與進入桌面環境,並可以馬上使用。 ▼表 WD Blue 3D NAND SATA SSD規格與建議售價 (訪價日期: 2018/8/31) 當今的主流電腦,在儲存裝置的配置部份,結合SSD的快速存取,以及HDD的大量空間,已是趨勢。而廠商也有推出各種搭配方法。一般來說,我們都會盡量挑效能快的SSD,來搭容量高的HDD。因此,廠商也紛紛針對這樣DIY的趨勢,推出旗艦級的SSD+HDD搭配,以及高階級的SSD+HDD搭配。 以Western Digital的建議,電競玩家們可以選購黑標的產品來做組合。也就是SSD部份,可以選購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來當作系統碟(C:),以便安裝Windows 10或其他作業系統來加速開機。另外,為存放更多資料,可以再加裝一台3.5”或2.5”的WD Black HDD,容量從500GB至6TB,且由於效能足夠,因此各種遊戲檔案、大型或4K級影片,都可以存放於此,讓效能發揮至極致! 若您是一般的遊戲玩家、繪圖設計師、多媒體設計師、商務人士等有高端運算需求的用戶,在儲存裝置方面,則可以選擇藍標的產品組合。在SSD部份,有SATA和M.2可以選擇,在HDD部份,有3.5”與2.5”可以選擇。透過SSD的快速開機,以及HDD的大容量,可以幫助商務應用、繪圖應用,或是一般個人使用環境提升工作效率或娛樂體驗。 當您選好您的SSD與HDD組合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怎麼使用,才能讓他們的產品壽命更長。先說明安裝的部份,也是一大學問。 如同文章前述SSD與HDD的優缺點比較表所述,HDD因為有機械式元件,在磁頭與碟盤非常接近的距離以高速存取,因此在運作中,是不可以去移動的!此外在運作中,也會產生熱量與噪音,甚至小小的振動。因此在安裝3.5”的硬碟時,機殼內要挑選一個比較通風的磁碟機槽來安裝,且要用足4顆螺絲鎖好,不要偷懶只用2~3顆來固定。此外,在安裝時,HDD盡量水平橫擺或直立擺放,不要斜放。若有產生共振狀況,因為這些小小振動都會加減造成HDD運作時的若干影響。 至於SSD的安裝就比較單純,SATA 2.5”的SSD若要安裝在3.5”的磁碟機插槽,就只要使用隨附的2.5”轉3.5”的轉換插槽,並用螺絲鎖好即可。再來就是接頭部份,將SSD或HDD的SATA訊號線與電源線連接牢靠,主機板端也要牢固接好。在佈線方面,可依照實際安裝狀況,選擇一般SATA直式接頭或是L型接頭。另外,由於SATA線很容易鬆脫或扯開,必要時,可以選擇有固定夾的SATA線,讓SATA硬碟與主機板端的連線更加牢固! 至於M.2 SSD方面,通常只要裝到具有支援M.2插槽的主機板,並用主機板隨附的M.2專用小螺絲把SSD鎖好固定。一般來說,M.2 SSD的散熱還算足夠,其周圍也不要有太多介面卡或是其他佈線靠太近,以免影響散熱,讓M.2 SSD不要在持續高溫運作下而降低效能。 為了讓SSD與HDD發揮最大的傳輸效能,以下是一些設定與安裝上,必須留意的地方。 (1) SATA裝置記得啟用AHCI模式: AHCI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是Intel推出的一種技術標準,讓軟體能以進階SATA的功能,來與SATA儲存裝置做溝通,像是NCQ(原生指令佇列),以及熱插拔等等。NCQ是一種讓ATA磁碟機一次可以接收多個指令,並依照需求來動態重新排列,將隨機的工作負載儲存需求一併處理,以達到裝置運作的最高效率,提升整體效能。 新一代的主機板、電腦,大多已經把SATA模式預設為AHCI模式了,但傳統一些主機板或電腦則不一定,因此建議進入BIOS檢查,看是不是將SATA Mode從IDE模式切換成AHCI模式了。 (2) 確認4K對齊,並檢視是否以AHCI模式運作: 早期HDD是以Sector(磁區)做為儲存單位,一個Sector為0.5KB,隨著硬碟容量的提升,以及大容量資料儲存的效率需求,廠商開發出先進格式(Advance Format),以4KB為一個Sector的作法,來提升整體存取效率。由於HDD普遍擁有智慧對齊技術,而Windows XP以後的作業系統也會自動進行4K對齊,所以效能受到影響的範圍並不大! 但是SSD就不一樣了!由於SSD儲存媒介是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是以Page為儲存單位,一個Page通常是設定為4KB為基本儲存單位(也有8KB、16KB、32KB等等),而且NAND Flash不像HDD那樣資料可以覆寫,必須先進行抹除後,才能寫入。而抹除的單位通常是以Block做為單位,而Block通常是以多個Page來組成。 由於傳統作業系統是針對HDD所設計,採用1個磁柱(Cylinder)為63個Sector的磁碟存取配置,而磁碟分割表之後的第一個分區,通常會落在63*0.5KB = 31.5KB開始,若沒有進行4KB對齊,就會造成該磁碟第一個磁區會被配置在31.5~35.5KB,依此類推。這樣一來,系統在存取到這1個磁區時,就會造成SSD實體儲存單位對應到2個4K Page (也就是28~32KB區,以及32KB~36KB這兩塊),如此會使得SSD的效率大減。因此,4K對齊的用意,就是要避免這種情況,讓系統在進行磁碟分割時,能夠以4K來對齊 (亦即第1個磁區就重新對應到32KB~36KB),這樣存取1個磁區是就不用SSD做2次工,不僅效率提升,也能讓SSD壽命增加。 要如何確認自己的HDD/SSD是否有4K對齊,只要去下載並使用AS SSD Benchmark,就可以了!開啟軟體之後,先選擇要檢視的磁碟機,左上方視窗有磁碟資訊之外,接下來第二行是顯示使用中的驅動程式(AHCI/NVMe為OK,PCIIDE則是BAD),再下一行則是否有沒有4K對齊,若有的話,就會顯示OK,沒有的話就顯示BAD。 (3) 安裝硬碟狀態檢視軟體,隨時檢視硬碟狀態: 為隨時掌握HDD與SSD的健康狀態,建議可以安裝官方的硬碟健診工具軟體,以便隨時偵測硬碟是否有狀況。或者您可以安裝第三方的軟體,來估算出SSD的壽命大限。尤其新的SSD都普遍採用TLC或3D 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產品規格上都會標示耐用度高達多少TBW (Total Bytes Written),一旦寫入資料量大於這些數字之後,也就代表著該SSD的大限已到,透過SSD壽命檢測軟體,可提早得知SSD還有多少使用時間,以便及時買新的來更換! Western Digital提供的有Western Digital SSD Dashboard工具,可偵測SSD的健康狀態與剩餘壽命。至於第三方軟體部份,可以安裝HDDlife或SSDlife來檢視您HDD或SSD的健康狀態。 (4) 記憶體多裝一點,減少磁碟置換檔的存取機率: 猶如表演舞台,只要舞台夠大,能同時容納的人數就夠多,可以成就出更棒的表演。電腦記憶體也是一樣,若記憶體不夠的話,當執行的程式或作業一多,系統就會頻繁存取置換檔,以騰出記憶體空間給新的應用程式使用,不僅影響系統效能,也造成SSD/HDD的大量讀寫機率。 因此,只要多安裝一些記憶體,就如同加大電腦程式可以運用的空間,當執行的程式一多,也擁有足夠的記憶體空間來執行。而且,對於影音轉檔或是創作應用來說,記憶體越多,能處理的資料量也越多,可省下轉檔或工作處理的時間,同時減少SSD/HDD的資料寫入次數。簡單來說,增加記憶體,除可提升系統整體效能,也可延長硬碟使用壽命,進而增加工作效率。 說到資料備份,這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少人喜歡把照片、音樂、圖片、影片、各式文件、電子信件等個人重要檔案持續存放在電腦硬碟裡面,任由硬碟內的資料量持續膨脹,而沒有做任何的備份措施。然而當今的儲存裝置(包括SSD與HDD),其實都有使用壽命的限制,甚至會有各種意外(像是突然斷電、系統死當、電腦受到外力碰撞…等等),導致資料突然人間蒸發的情況,屆時才哭天喊地也為時已晚。 由於資料也屬於一種個人資產或公司資產,一般人會怎麼處置與保護自己的資產,那麼對於資料也應該同等對待之。雖說廠商販售的SSD與HDD都有提供3~5年保固,但這個保固只是保障您的「儲存裝置」在正常使用下,若發生故障,即可送回原廠檢修,這並不包含「資料」的保固,即資料是您的個人「數位資產」,廠商最多只能幫您將硬體還原,軟體部份則需自理。 或許有人認為硬碟壞掉,還是可以找外面的硬碟救援廠商來搶救資料,甚至也有硬碟廠商還隨附資料救援服務,讓用戶的資料獲得多一份保障。問題是硬碟壞了,裡面的資料可能有若干比例是無法救回的,就算免費送廠檢修,有可能需要付出額外的費用(通常非常高昂),且耗日費時,甚至還要擔心機敏資料外流等問題。因此,與其要找外力幫忙解決「您的資料」,何不自行搞定呢? 所以說,在無法預期您的SSD或HDD會什麼時候突然暴斃,或是壽終正寢的情況下,「勤備份」已經是大家對資料的自我救濟最佳途徑!多買幾顆硬碟來做備份,或是做RAID,都是為資料「多買一份保障」的作法。以下介紹幾款備份的種類與方式,供讀者參考! 在資料備份工具中,可以分成「資料級」(File Level)備份,也就是以檔案資料為主的備份軟體,通常作業系統有內建,或者是使用者可以透過第三方軟體來達成。另一種則是「系統級」(System Level)備份,也就是以整個磁碟區(包括您的檔案與作業系統)為主的備份軟體,由於此軟體因為牽扯到比較複雜的系統層級,因此通常會提供建立系統開機碟的功能,讓使用者透過該軟體進入PreOS狀態,來進行系統完整備份。 (1) 作業系統內建: Windows 7以後版本有內建「備份與還原」(或「備份」)功能,使用者若想要定時或一鍵備份,就可以利用這項功能將「使用者目錄」下的檔案備份至另外一台磁碟機。若是Linux作業系統用戶,以Ubuntu為例,其有內建「備份」軟體,可以設定將「使用者家目錄」或是其他目錄備份至其他資料夾或磁碟機。這些皆屬於資料級的備份工具,若要做到系統級備份,則必須仰賴第三方軟體。至於macOS內建Time Machine功能,可以直接做到資料級備份或是系統級備份。 (2) 第三方軟體: 市面上有太多備份軟體,各式種類不勝枚舉。有些是資料級備份,可設定成定期同步備份,甚至可以做到Versioning(多版本備份)。而有些更是系統級備份,可幫使用者將整部硬碟備份至另一顆硬碟,讓新硬碟可以不用再重新安裝作業系統之下而繼續使用。 這類系統級備份軟體很多,知名的像是Acronis True Image、Symantec Ghost,或是Linux底下的Clonezilla (再生龍) 等軟體,都是可以幫助使用者快速與恢復系統的利器!而Western Digital有提供Acronis True Image WD Edition,適用於Western Digital所有的黑標與藍標HDD/SSD產品,可用來當成檔案級兼系統級的備份軟體。使用者可以下載回來安裝至自己的Windows電腦內,做檔案定期備份,或是若需要移轉系統(例如將先前整個HDD的系統,移轉至新買的SSD上),也可透過這套軟體來達成。 簡單而言,除了利用作業系統本身提供的備份功能,使用者亦可搭配許多其他的第三方備份軟體提供的各式方便、可客製化的備份功能,以輕鬆並快速做好備份工作,以保障個人的數位資產。 正因為SSD/HDD屬於消耗品,產品用到一定的時間之後,其儲存區出現壞軌,甚至整體效能都會有下降的可能,因此使用好的軟體工具,搭配良好的使用與備份習慣,就能讓這些儲存裝置的使用壽命更長,效能也能有所提升。而當意外發生導致資料毀損時,亦能快速透過先前的備份來還原至新的儲存裝置,以利馬上工作或使用。 透過上述的介紹,相信各位讀者對SSD/HDD在選購產品組合、安裝與配置、以及透過加大記憶體,並搭配各式硬碟健康檢測工具來得知硬碟狀況,還有如何備份,應該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因此,只要遵照上述要點來使用SSD/HDD,就能不怕資料不見,且可以用更久,效能也更快,以提升工作效率與使用體驗。 廠商名稱:Western Digital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666-290
-
快閃記憶體合約價格持續走跌,Seagate與WD兩大硬碟廠股價受挫
調研機構Evercore ISI的分析師C.J. Muse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快閃記憶體合約價格持續走跌,預估未來幾個月到2019年初還有11~13%跌幅空間,這將讓固態硬碟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除此之外,這趨勢也將影響到傳統硬碟廠,由於本身業績難以再創新高、毛利率下降,生存競爭壓力無可避免會再升高。 基於這些因素,C.J. Muse調降了Seagate的股價評價,將目標價格自55美元下修至45美元。Seagate美國股價前幾日落在50~56美元區間,儘管原本就有些下滑跡象,C.J.Mes報告發布當日收盤價格49.41美元,與上一個營業日53.54美元相較下跌落了7.71%。換言之,就C.J. Muse評估觀點而言,Seagate股價可是還有將近9%的可能跌幅空間。 傳統硬碟另一要角WD也難以倖免,今年風光的時候股價超過100美元,然而過去幾個月以來也是一路走跌。在美國股市前個交易日股價為63.24美元,C.J. Muse報告發布當日以60.24美元收盤,跌了3美元、約等4.74%幅度。C.J. Muse同樣不看好WD股價未來的爆發力,因此目標價格從先前100美元,大砍降為25%剩下75美元。
-
Seagate FSAT SSD 1TB實測開箱,USB 3.1 Gen2精品質感外接式固態硬碟!
隨著價格波動與儲存技術的提升,不論是HDD傳統硬碟、或是SSD固態硬碟,都朝著容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親民的方向前進,對於消費者來說,也算是目前物價上漲卻薪水不漲的壓力下,一點小小的好消息吧! 身為儲存裝置首選龍頭廠商之一的Seagate,除了在HDD方面有著極佳的成績外,近來在SSD上頭的布局也越來越明快,除了2.5吋內接式的版本也正式出現在檯面上之外,外接式版本也推出了採用USB 3.1 Gen2的「Fast SSD」來搶攻市場大餅,透過採用了Type-C介面的模式,也提供了玩家讀寫高達540/500 MB/s以上的高速快感。 事實上,都是採用了USB介面的版本,其實也就與大家習慣用的USB隨身碟沒有太大區別,除了在速度上更加快速,提供更大的容量也是一個重點。目前「Fast SSD」一共有4款容量版本:250GB/500GB/1TB/2TB,尺寸大小皆為94x79x9mm(長x寬x高),實際約是掌心大小,大概就比2.5吋內接式的SSD略小一些。先來瞧一下整個產品的包裝吧! 外包裝設計除了是紙盒材質與吊牌式之外,配色上也維持白綠色風格,盒上標示了1TB字樣也代表這次開箱的容量版本,另外官方還提供了價值19.98美元(約600元台幣)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計畫會員資格回饋消費者,算是額外多的福利;內部除了本體外,還提供了2組的傳輸線材,分別是標準的Type-C to Type-A的連接線、以及另一條Type-C to Type-C的連接線,除了可以直接拿來連接主機板上I/O埠有提供的Type-C插槽外,也可以直接對接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直接變成OTG使用。 打開包裝盒就可以看到本體了,算是小一號的2.5吋SSD大小,正面除了打上SEAGATE Logo字樣外,還有類噴砂的銀色鋁質外觀設計,搭配主體的灰黑色塑膠材質,正面左下角的側面則是設計了Type-C的連接插槽,右下角則是電源指示燈;背面的微弧形設計外,也可以看到有這款Seagate Fast SSD的相關資訊,包括安規與型號、產地及製造年份標示。 實際來比較一下大小,這樣大家的直觀印象會比較深刻些,小編直接拿在手上的大小,大約就是掌心大,然後9mm的厚度大概也是就比一般2.5吋SSD的7mm多了一咪咪(其實就是多了上面鋁片的厚度,那個有特別功能),用手指頭來對比一下也不到一半的厚度。 直接上機來看一下有甚麼特別之處,接上電腦後可以發現右下角的電源指示燈會亮白光,先來透過CrystalDiskInfo抓一下Fast SSD的細部資訊就可以看到除了標示為1000.2GB的容量外,內部介面是SATA模式,未運作狀態(IDLE)時的溫度也算低、僅30度C,測試時也會發現上頭的鋁片材質會微微發熱,想必應該是與內部的主控晶片與快閃記憶體顆粒有貼合,可以做到導熱的作用。 在討論測試數據之前,直接來開蓋看一下內部設計我想大家會更清楚的知曉到底這款Fast SSD裏頭有著怎樣的布局;從背面可以看到接合位置是在四周,請務必小心解開內扣卡榫,這樣就能夠打開這款Fast SSD了。 打開後可以發現到整體的布局設計上採PCB雙面的設計,正面的主控晶片位於中央,而前端則是配置了4顆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背面的同一位置也同樣的配置了4顆,側邊則是正反面都配置有一顆Nanya DDR3記憶體快取;仔細看一下正反面的外罩就可以發現到,在主控晶片的正面上方與背面底部,都有導熱膠墊設計,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透過正面鋁片材質的設計,讓內部的廢熱效應可以透過導熱設計排出,有利於長時間使用的壽命延長。 主控晶片採用的是Seagate STXA01EA3B7,這顆版本與先前的BarraCuda SSD是同一款,所以可預期到的是在效能表現上兩者應該是差不多,官方標示的540/500 MB/s的讀寫速度應該在實際測試上也不脫這個範疇;配置的1TB容量,是由正反共8顆的3D TLC NAND組成,採用的是Toshiba TA7AG55AIV,單顆容量為128GB;至於上頭的快取記憶體則是由正反2顆Nanya NT5CC256M16DP-DI DDR3記憶體來達成共1GB容量的配置,算是給予極大的快取空間了。 仔細看一下還可以發現到Fast SSD採用的是ASMedia祥碩科技的ASM235CM這顆USB 3.1轉 SATA的轉換晶片,這提供了在連接到USB 3.1 Gen2上的高效能讀寫速度的發揮。 由於官方一共提供了2組的傳輸線材,玩家可以依照使用需求來做連接上的選擇,有些較新規格的主機板直接就提供了Type-C的連接埠,那就可以使用Type-C to Type-C的傳輸線直接連接。(記得要接上Gen 2的插槽,效能表現才能更優異) 當然,既然號稱Fast SSD,自然也不能弱了FAST這樣的定義,這裡也透過幾款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效能表現,下面就一一來瞧瞧表現如何! 先來看看在CrystalDiskMark上面的測試,就可以發現到563.3 MB/s與507.9 MB/s的讀取/寫入速度,比官方自己宣稱的還要來的更高,以高達1TB容量來看,作為玩家使用上儲存資料或備份時,相當迅速方便。 在TxBENCH上面更是測得了568.297 MB/s與524.964 MB/s的表現,證實這款Fast SSD的確有發揮高速效能的優勢。 至於在Anvil's上面的測試,則是測得了530.71/496.36 MB/s的讀寫成績,這部分倒是略低於官方數字,但也是相距不遠、僅有微幅差異,整體來說的表現也都算有達到500 MB/s的基本水準。 ATTO的測試上大概是最穩定表現的,讀寫速度高達568.7、530.9 MB/s,算是有發揮了USB 3.1 Gen2的威力,佐證了這款Fast SSD的優異表現。 AJA的測試分數則是與Anvil's差不多,讀寫的表現大概落在530、497 MB/s左右,也算是水準演出。 AS SSD的測試則是落在534.01/499.82 MB/s的讀寫速度,即便在Copy的部分也有ISO 419.94 MB/s、Program 164.57 MB/s、Game 321.84 MB/s的表現,整體來說算是相當不錯的,在Compression的方面,也有讀取高達530 MB/s左右以及寫入356-501 MB/s的表現,整體穩定性可以從線圖上看到。 最後來看看在AIDA64上面的實測,讀取測試的部分可以看到平均有530 MB/s的表現,這也證明這款Fast SSD在效能上的確有穩定且高速的能力。 雖然大部分的狀態下會是連接於電腦(PC/MAC)使用,但是透過Type-C to Type-C的傳輸線,直接連接手機等行動裝置也是相當方便的,等於隨時替行動裝置開外掛,對於外部攝影或是需要大量儲存資料的時候,就凸顯出這款FAST SSD的好用之處,高速儲存的優勢也會在這個時候嶄露無遺。玩家可以直接拿來當作OTG使用,這麼大容量的OTG,其實外出使用時真的相當方便,體積不大也好攜帶,重點是容量又很足夠。 看過了硬體的各項相關資訊以及多方面的測試之後,從官網上就可以查詢到這款Fast SSD的更多訊息,目前在可攜式外接式硬碟的部分,Seagate一共有4款定位的產品,以SSD規格的版本來說,當然目前就是以這款Fast SSD為主。玩家可以依照需求下載應用軟體與APP使用,可以自由性的多更多的調整與個人化設定。 隨著檔案資料的容量也逐漸膨脹下,隨便拉一個影片也就大都以GB來計算了,如果單靠常見的16GB、32GB這一類的隨身碟,恐怕無法完全應付玩家的需求,當然就價位上來看,採用USB隨身碟似乎稍微節省一點預算,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部分的USB 2.0甚至3.0的隨身碟除了面臨容量不夠大的窘境外,讀寫速度的落差也是無法與這款具備540/500 MB/s高速讀寫的Seagate Fast SSD相比的,相信這部分在前面的實測驗證上就已經清楚的展現了。 提醒玩家一點的是,目前FB上頭的詐騙其實很多,常見的所謂海關沒收品、單支隨身碟就有1TB、2TB容量、賣價竟然才幾百元、還可以買一送一,這樣的訊息幾乎都是詐騙狀況,真實的產品還是要注重品牌與實際的市場價格,當然更重要的是產品的售後服務,在這款Fast SSD上,則是可以透過聯強或是直接送到Seagate的服務中心,像是台北三創數位園區、台中NOVA資訊廣場英才店等,而且官網註冊還能夠享產品保固以及Rescue資料救援服務(保固3年內可享有免費資料救援一次),在原廠提供的三年保固下,玩家可以盡量的發揮Fast SSD的特色,讓備份與儲存資料不用再慢吞吞、也不用受限於內接式的拆裝麻煩、甚至可以拿來跟手機等行動裝置對接,外型上有兼具時尚感與輕量化,這麼方便的隨身好物,該是下手衝一波的時候了! 廠商名稱:Seagate希捷科技 廠商網址:www.seagate.com 廠商電話:0800-666-910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RGB風扇專利大戰一觸即發,保銳科技ENERMAX公告擁有LED散熱風扇專利 引爆RGB世界市場產品震撼彈!
隨著機殼RGB炫光風潮,機殼透過玻璃透側,加上RGB發光,以及使用風扇顯色,成為新一代機殼設計顯學。 這股RGB風潮,由於玩家圈買單,原本只有發展出RGB風扇、RGB燈條,接著發展應用到RGB風扇機殼、RGB風扇顯示卡,進一步應用到RGB風扇散熱器、RGB風扇主機板、RGB風扇電源供應器,與RGB空冷散熱器與RGB水冷散熱器,以及各種RGB風扇改裝套件部品。 這些RGB風扇應用,還僅只是電腦及3C應用領域,甚至未來可以應用到家電以及生活應用,也因此,若能在RGB風扇取得專利,就能在散熱風扇領域取得致勝先機,進而搶奪每年產品銷售產值超過台幣百億RGB風扇商機。 電腦零組件,電源、機殼、散熱器、風扇與3C周邊大廠保銳科技,自從前陣子推出了安耐美ENERMAX T.B.RGB金彩蝠12CM散熱風扇,就獲得相當不錯的好評。 安耐美ENERMAX T.B.RGB金彩蝠12CM散熱風扇,提供RGB燈光顯色,除了提出了自家的ENERMAX LED LIGHTING技術,並支援華碩ASUS AURA SYNC、華擎ASRock RGB LED、微風MSI mystic LIGHT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的RGB燈控技術,並推出了安耐美ENERMAX RGB控制盒,並引進了原先保銳自家的Twister Bearing專利詞力氣旋軸承技術,不僅壽命更長、更安靜,還支援扇葉可拆易於風扇清潔保養功能。 保銳科技,前陣子推出了安耐美ENERMAX T.B.RGB金彩蝠12CM散熱風扇 茲有本公司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 M386750號「LED散熱風扇 專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型專利 第CN201020176457.5號「LED散熱風扇 專利」,經初步評估有多家 知名廠牌及廠商RGB風扇產品疑似侵害本公司專利之情事,特此說明相關事宜,並公告周知。 一、本公司擁有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 M386750號「LED散熱風扇 專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型專利 第CN201020176457.5號「LED散熱風扇 專利」(下稱「標的專利」),茲檢附該專利證書如附件所示。 二、本公司長期投入發光風扇產品之創新與研發不遺餘力,此等創新研發成果亦已申請包括標的專利在內之多像國內外專利,並以廣受市場肯定與支持。 三、據悉市場通路已有多家知名廠牌疑似侵犯標的專利,經初步產品評估及專業鑑定均與標的專利範圍相符,本公司為避免因專利爭訟擾亂商場上之和諧及影響產業技術之發展,因此我們備有相關授權之方案,歡迎恐有侵害「標的專利」疑慮之公司,儘速與本公司瞭解與商談授權事宜。凡於2018年10月31日前可達成協議者,授權條件將從寬從優。 四、事關貴我雙方之權益,敬請審視,以免訟累。 保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務室 敬啟 這次,保銳科技宣告擁有RGB散熱風扇專利,專利戰場不只是及RGB散熱風扇。 影響所及,可以說無遠弗屆,特別是RGB風扇機殼、RGB風扇顯示卡,以及RGB風扇散熱器、RGB風扇主機板、RGB風扇電源供應器,與RGB空冷散熱器與RGB水冷散熱器,以及各種RGB風扇改裝套件部品,可以說影響所及,將會先掀起引爆RGB世界市場產品震撼彈!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維修電腦 & 升級硬碟必看》SSD、HDD、SSHD資料徹底刪除大作戰!
有習慣拍「裸照」與「性愛影片」的,可真的要要收好了! PCDIY!前陣子收到讀者的來信,詢問要維修電腦和升級硬碟時,要怎麼把儲存在裡面的帳號密碼、私密檔案、重要資料,做刪除或加密的動作,尤其是徹底刪除「裸照」與「性愛影片」,以免送去給電腦商維修,或者請親朋好友來幫忙維修時,電腦裡「私密檔案」被看到、竊取,或者是電腦升級新SSD、HDD時,如何處理舊硬碟,是送給親朋好友使用?或者拿到網路上當成二手貨便宜賣人?然而,在這之前,有沒有將硬碟做重新格式化?或者是做更進一步的資料徹底刪除動作呢?若沒有這樣做的話,可真的要篤定硬碟裡沒有儲存「裸照」與「性愛影片」,否則維修電腦和升級硬碟都有可能出事。 最新,被網友稱為男人之光的李宗瑞,2009年10月~2011年07月,到處在夜店把妹、飲料下藥,撿屍回家性侵,並偷拍性愛影片。最終審判,一審這邊認定李宗瑞性侵9人,乘機性交罪部分判18年6個月徒刑,妨害秘密罪部分則判3年10告月,二審則認定李宗瑞性侵14個人,最終被判79年9個月定讞,應執行30年。 普羅大眾大部分都不會自己維修電腦,即便電腦出問題,也不知道是硬體故障,還次軟體壞掉,導致發現電腦不能正常使用的時候,就是去找電腦商維修,或者是請親朋好友來幫忙維修,即便是目前很夯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故障時也無法自行來排除問題,也是只好找人幫忙來處理。 以往,個人使用的桌機與筆電,不大會有什麼被竊取,會出大條重要檔案,說穿了,掉了學校的報告,跟朋友合照的正常照片,跟家人拍攝的影片,網路上下載的音樂、影片,或者是朋友分享給你的A片,這些檔案即便別人看到,或者是被有心人士偷走,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太方便,拍照攝影的功能過於強大,即便只是中低階的機種,都有500~1200萬像素的拍照能力,還有1080p等級的錄影能力。高階的機種,更有1200~2000萬像素的拍照能力,更具備4K等級的錄影能力。甚至,還具備高速連拍,慢速拍攝的超強性能。這樣的功能,在以前,必須是使用數位相機,或者是搭配攝影機才辦得到,而現在天天拍照、錄影與線上打卡,這樣的攝錄影,自拍成為了全民的運動。 也因為智慧型手機與平板的攝錄影功能太過強大,不少人都有拍攝兩性私密的「裸照」,或者是男女朋友、夫妻之間會拍攝「性愛影片」。 但由於這些「裸照」與「性愛影片」數量過多,影音檔案的容量過於龐大,大部分的朋友,會把這些照片、影片轉存到電腦硬碟裡面,而萬一電腦故障的時候,由於自己不會維修,只好找電腦商幫忙,或者找親朋好友來處理。 這時候,這些令人眼紅心跳的「裸照」與「性愛影片」,就有可能被電腦商維修的工程師,或者親朋好友看到,甚至會把這些「裸照」與「性愛影片」偷偷拷貝走,更惡劣的還會上傳到P2P網路,害自己成為色情網站的男女主角。 很多朋友在儲存這些「裸照」與「性愛影片」的時候,最常發生的事情,就是硬碟的容量不夠,這時候只好購買更大容量的硬碟,而不少人,會把原本的舊硬碟拿到網路上去賣掉,不過,儲存過這種「私密檔案」的硬碟,即便是格式化之後,外表雖然看不出裡面曾經儲存過「私密檔案」,但還是有辦法可以透過硬碟資料救援軟體,來把原先儲存在裡面的「裸照」與「性愛影片」給讀取出來,所以把舊硬碟拿到網路當成二手貨賣掉也有可能會出事。 「私密檔案」外洩到底有多嚴重?一般人可能無法想像,不過,這裡要告訴大家,由於目前網路上廣設論壇,加上還有P2P網路,而有不少論壇都是有提供下載與交換「裸照」與「性愛影片」,而若是從維修電腦或者是網路上買二手硬碟所竊取來的「私密檔案」,不肖人士通常也會把這些東西分享到上面,麻煩的是這些論壇與P2P網路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若是知名人士,像是藝人、名模、政府高官或民意代表,問題就會更大條。 就拿先前鬧得風風雨雨的陳冠希事件來說,由於我們大家都非當事人,外人都是霧裡看花,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其實,那都是陳冠希的私生活,外人也不需要知道其內情,而經過記得抽絲剝繭,才發現驚人的內幕。 整件事情,竟然是因為陳冠希他把紅色特別版MacBook電腦送到電腦商的店家來進行維修,而負責維修的工程師,他在處理電腦維修的時候,在重灌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時候,發現裡面有陳冠希自己的「裸照」與「性愛影片」,由於和陳冠希來往的都是名模、藝人,更引起工程師的興趣,就順便拷貝走竊取硬碟機裡面的「裸照」與「性愛影片」,並把這些資料給散佈到論壇與P2P網路,最終導致了陳冠希與不少女藝人的大麻煩,害這些人有的退出演藝圈,有的都不敢出門,或身心受到很大的影響,香港法院最後也裁定,陳冠希與眾多女藝人皆為受害者,而竊取與散佈陳冠希所擁有的照片與影片的電腦工程師,最後被判,而經由法院的調查與審判,才知道陳冠希原來也是受害者之一。 李宗瑞的事件就更離奇,他的「裸照」與「性愛影片」自從流出以來,也是鬧得滿城風雨,至今法院都還在審理,尚未結案,而經過記者查證,與網友的追蹤,才得知原來李宗瑞有很多女友,而某密友發現他的行徑之後,憤而不滿,並竊取取他電腦裡面的「裸照」與「性愛影片」 跟陳冠希事件一樣的是,與李宗瑞往來的都是名模、藝人,而他的那位密友把竊取來的「私密檔案」,交付給某雜誌與電視台之後,透過報導把這位富少的私生活公諸於世,更誇張的是,還把這些東西放到論壇與P2P網路,鬧得網路沸沸揚揚,而檢警最後研判檔案外洩應該就是某密友所為,而這件風波到現在都還沒結束,由此可見「私密檔案」外洩的後果,真的非常嚴重。 對個人來說,要預防「私密檔案」外洩,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使用上面,就是要設定密碼,即便遺失,就算設定密碼仍有辦法破解,但也要讓有心人士不容易竊取裡面的「裸照」與「性愛影片」,而若是智慧型手機或平板故障,要拿去原廠送修,或者是拿到外面的維修公司進行處理,若還可以開機,可以進行使用的話,要記得把這些「私密檔案」給刪除,若已經不能開機的話,則要在送修的時候,最好能全程在旁邊觀看,而且最好跟原廠業者或維修公司來簽訂維修合約,避免「私密檔案」被竊取,後續衍生出各種問題。 在桌機與筆電的使用上面,若要將「裸照」與「性愛影片」儲存在電腦裡面,就要把握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要把系統碟與資料碟分開,系統碟就是存放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那顆硬碟,資料碟就是存放資料的那些硬碟,說得清楚一點,就是要將系統與資料分開儲存,這樣子的分離硬碟使用方式,就可以當電腦故障的時候,把儲存資料的資料碟拆下,或者是儲存資料在外接硬碟上面,這樣就不必在電腦故障的時候,資料碟還要跟著電腦一起過去送修,這樣就能避免掉陳冠希所遇到的大麻煩,即便是電腦送修,也不必害怕「私密檔案」被讀取或竊取。 至於要避免李宗瑞遇到的問題,第二個原則,就得要將資料碟加密,若是檔案容量比較小的資料,或者是檔案數量比較少的資料,則可以使用RAR、Zip或7z壓縮格式來將「私密檔案」加密,簡單來說就是透過WinRAR、WinZip或7-Zip之類的壓縮軟體,來進行檔案或目錄式加密壓縮,最高可以使用256bit的AES-256來加密,要讀取的時候,都必須輸入密碼才能解壓縮出原先的檔案。 或者,若是檔案容量比較大的資料,檔案數量比較多的資料,或者是經常更新的資料,這時候就必須使用BitLocker加密磁區、加密型隨身碟、軍規加密型隨身碟或加密型行動硬碟,雖然,這些各種防禦私密資料被竊取的方式都有可能被破解,但只要是有經過加密保護,就有一定的難度,也就較能確保資料的安全性,能對竊取資料的有心人士提供一定的防範嚇阻效果。 比較常外洩「裸照」與「性愛影片」,其實大多是自己造成,一般來說,常見的還有當電腦儲存容量不夠使用,或者外接行動硬碟容量不夠使用的時候,將電腦升級更快或大容量硬碟時,或者更換新的大容量外接行動硬碟的時候,一般通常會把舊硬碟或舊外接行動硬碟拿去送人,或者拿到網路上當成二手貨便宜賣人。 不過,這時候麻煩就來了,即便已經把硬碟的資料格式化,但還是有辦法可以透過硬碟資料救援軟體,來把原先儲存在裡面的資料給讀取出來,這時候,就要用別的方法來將硬碟裡的資料徹底刪除,而會需要這樣做的原因,是將傳統硬碟格式化之後,這就是類似把一本書的目錄給刪掉,建立一個新的目錄,告訴你裡面已經沒有儲存資料,但事實上,原本的資料還是在這顆硬碟裡面,只要透過硬碟資料救援軟體,還是有辦法可以讀取並救援出大部分的資料。 硬碟資料的徹底刪除,這邊也稱為徹底抹除,說起來很容易,但其實裡面可是大有學問。若是傳統機械硬碟的話,一般的高階格式化並沒有清除掉裡面所儲存的資料,而要將裡面的資料徹底清除,就只要將每一個儲存資料的位置寫入資料,只要全部寫入0,或者全部寫入1,就可以讓原先儲存再硬碟裡的資料無法再被讀取出來。 為了徹底清除儲存媒體的資料,業界、政府與軍方都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用來刪除與銷燬儲存媒體,常見的有0填充(全部寫入0)、1填充(全部寫入1)、隨機填充(隨機寫入0或1),還有Gutmann方式,美國國防部DoD 5220.22-M方式,德國的German VSITR方式,英國的British HMG IS5方式,與俄羅斯的German VSITR方式,他們的各種方法,都是在硬碟裡的每個位置寫入資料,覆蓋掉原本的舊資料。 Gutmann方式來說,最高可以在同一個位置寫入35次,以美國國防部DoD 5220.22-M方式來說,最高可以在同一個位置寫入7次,而這些刪除與銷燬儲存媒體的方式,以0填充、1填充來說最快,其他的方式都要花很久的時間,不過,這些方式對付傳統硬碟有效,用來對付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媒體的隨身碟或固態硬碟,卻沒有辦法徹底抹除所有的資料,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軟體徹底抹除法是透過軟體來將硬碟裡的資料做刪除,目前有很多免費軟體、付費軟體具備這樣的能力。免費軟體的話,則有WipeDisk與Disk Wipe。付費軟體的話,玩家常用來測試硬碟效能的HD Tune,其PRO版本也有提供五種硬碟資料抹除功能,包括0填充-1X、隨機填充-1X、DoD 5220.22-M-1X~7X或Gutmann-1X~35X的抹除方式。 不過,使用軟體徹底抹除法前,要特別注意硬碟裡的重要資料是否已經備份,否則一旦執行硬碟抹除之後,傳統硬碟要救回資料,即便使用硬碟資料救援軟體,像是方便好用的Piriform的Recuva,也根本找不到可救回的檔案了! GAIJIN的WipeDisk,推出到V1.3版之後,就不再開發了,目前官方已經沒有提供下載。WipeDisk是玩家非常推薦的軟體抹除工具,它內建了14種硬碟抹除技術。 軟體說明: (01)軟體名稱:WipeDisk (02)軟體廠商:Gaijin.at (03)最新版本:V1.3 (04)軟體種類:免費軟體 (05)軟體介面:多國語言 - 有繁體中文版 (06)執行方式:需安裝,才可執行 - 也有綠色版,可免安裝執行 (07)功能:抹除硬碟資料 (08)支援作業系統:PC,PC版對應Windows XP、7、8.1、10 (09)原廠下載網址: 》抹除技術 硬碟資料抹除技術種類:14種 (01)WipeDisk Low-1X (02)WipeDisk Default-2X (03)WipeDisk Secure-4X (04)Zero-1X (05)Random-1X (06)Random & Zero-2X (07)Zero&Random-2X (08)MS Cipher-3X (09)USN-MFM-3X (10)USN-RLL-3X (11)DoS/USAF-3X (12)Bit Toggle-4X (13)NATO Standard-7X (14)Peter Gutman-35X 這邊所謂的X是代表抹除幾次的意思,而寫入方式的不同與抹除次數的多寡,寫入方式越複雜與越多次,就會花上更多的時間。 www.diskwipe.org的Disk Wipe,推出到V1.7版,目前提供下載中。Disk Wipe是一樣是玩家非常推薦的軟體抹除工具,它內建了7種硬碟抹除技術。 軟體說明: (01)軟體名稱:Disk Wipe (02)軟體廠商:www.diskwipe.org (03)最新版本:V1.7 (04)軟體種類:免費軟體 (05)軟體介面:英文版 (06)執行方式:需安裝,才可執行 - 也有綠色版,可免安裝執行 (07)功能:抹除硬碟資料 (08)支援作業系統:PC,PC版對應Windows XP、7、8.1、10 (09)原廠下載網址: 》抹除技術 硬碟資料抹除技術種類:7種 (01)One Pass Zeros (quick) (02)One Pass Random (quick) (03)Russian GOST P50739-95 (2 passes - quick) (04)British HMG IS5 (3 passes - slow) (05)US Departement of Defense DoD 5220.22-M(E) (3 passes - slow) (06)US Departement of Defense DoD 5220.22-M(ECE) (7 passes - very slow) (07)Peter Gutman (35 passes - extremely slow) 硬體徹底抹除法,由於一般個人或公司行號很難會有這樣需要大量刪除硬碟的機會,而臨時要銷燬一大堆的儲存媒體,會有這樣機會的單位,通常是政府的軍警單位,或者是情報部門,要不然就是儲存客戶與人民資料的資料中心。 不過,由於內接式硬碟大致上共有mSATA、uSATA、SATA與SAS介面,又有區分成1.8吋、2.5吋與3.5吋機種,外接式硬碟還可以區分成USB 2.0、USB 3.0、IEEE 1394a、IEEE 1394b與Thunderbolt介面,要製作可以滿足各式硬碟資料抹族的硬體版的硬碟資料抹除機實在不容易。 目前外面可以詢問到的機器並不多,而且,事實上會需要這種器材的單位非常少,目前就有寶信興的DataErasure 硬碟資料清除機,它可以直接單鍵複製硬碟,也可以單鍵做硬碟資料清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寶信興(02-2705-5925)。 不過,真有非常大量的硬碟需要清除資料,由於我們台灣個資法的實施,若洩漏個資,遭到集體訴訟的話,最高罰則可高達新台幣兩億元,而且消費者可以自損害發生起,有五年的追溯期,而洩漏個資的企業還要自負舉證責任,證明自己有妥善保存客戶的個資。 所以,對企業或政府單位,或者是資料中心,要報廢、銷燬大量硬碟,將硬碟拿到網路上當成二手貨便宜賣人,恐怕會有洩漏個資的觸法危險,不過,要是需要銷燬資料的硬碟過多,這可不就是拿幾台個人電腦,或者購買硬碟資料清除機可以解決,目前還有業者提供了資料銷燬服務,IBM就有這樣資料銷毀服務的解決方案,有需要的話也可以聯繫IBM(0800-016-888)。 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硬碟資料徹底抹除方式,可以對付的是傳統硬碟,也就是俗稱的磁錄式硬碟,若是想要徹底抹除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媒體的隨身碟或固態硬碟的話,這邊要告訴大家,無法100%做到,沒有一個可以完全徹底抹除資料的方法。 不管是使用Gutmann方式,美國國防部DoD 5220.22-M方式,德國的German VSITR方式,英國的British HMG IS5方式,與俄羅斯的German VSITR方式,全都無法100%做到資料抹除,還是有機會透過硬碟資料救援軟體,救援出部分的資料。 會有這樣資料銷毀不了的狀況,是因為SSD儲存元件,也就是快閃記憶體,用的是NAND Flash,主要可以分成SLC Flash、MLC與TLC三種不同規格,現在,則又有3D NAND型MLC Flash與TLC FLash,差異的地方是在一個Cell可以儲存多少位元的資訊,SLC可以儲存1個,MLC可以儲存2個,TLC可以儲存3個,3D NAND型則是3D製程,用堆疊打造出超大容量快閃記憶體。 而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外面賣的SSD,32GB只標示30GB、64GB只標示60GB、128GB只標示120GB、256GB只標示240GB、512GB只標示480GB、1TB只標示960GB,剩下的空間在哪裡?簡單來說,剩下的空間用來留作損壞替換使用。也因此,隨身碟與固態硬碟是完全沒有辦法100%徹底刪除資料,以256GB版本來說,有的能用的只有250GB,有的則只剩下240GB,剩下預留空間,終究會有殘餘資料,有可能會被救出來。 值得注意的地方,寫入快閃記憶體資料的最小單位是Page,不同快閃記憶體有不同,每次可以寫入1個Page的資料,但若要抹除資料卻是要一整批Page來抹除,而這整批抹除的Page就是Block,而不同製程的SLC、MLC與TLC快閃記憶體,還有不同的抹除次數,超過抹除次數的Block就有可能會故障,無法寫入資料,因此採用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媒體的隨身碟或固態硬碟,他們是使用所謂的FTL層(Flash Translation Layer)的中間層來做為介面,FTL層會用來提供實體的資料層與檔案系統裡面之間的對應,讓電腦認為固態硬碟就是傳統硬碟,讓存取的方式可以與原先的傳統硬碟相同。 固態硬碟還導入了TRIM,這功能是特別設計的資料抹寫方式,TRIM會標註待刪除的資料,讓作業系統誤以為資料刪除完成,而事實上,寫入的資料還在,即便寫入了35次,仍不一定能覆蓋掉原本的所有資料,也因為和傳統硬碟特性不同,所以讓固態硬碟的資料難以徹底抹除。 隨身碟或固態硬碟為了提昇可寫入次數,會用上靜態及動態平均抹寫方式(Static & Dynamic Wear Leveling),將寫入資料分散到每顆快閃記憶體,在分散到每個Block,因此使用軟體徹底抹除法,很有可能只在特定的某些Block寫入資料,並無法把所有的可寫入資料區域給填滿,更糟的是隨身碟或固態硬碟都有設計故障區塊管理(Bad Block Management),比方128GB的隨身碟,只給你120GB使用,還有8GB的預留空間,而512GB的固態硬碟,只給你480GB使用,還有32GB的預留空間,而即便使用軟體或硬體徹底抹除,還是有預留空間有可能儲存了資料,可以被硬碟資料救援軟體給讀出。 目前最終極的辦法,則是使用ATA Command裡面低階硬碟控制指令的刪除指令,使用Secure Erase來進行徹底刪除,Parted Magic、UNetbootin是目前有支援這個功能的徹底抹除軟體,可針對隨身碟與固態硬碟進行全面的資料抹除,不過對於有些固態硬碟無效,因為設計錯誤的關係,還是只標註了快閃記憶體刪除的位置,並沒有將實際的資料抹族,並沒有進行全面的資料抹除動作,而還有更快的資料摧毀方法,就是直接拿鐵鎚把傳統硬碟、固態硬碟或隨身碟直接敲壞,丟到焚化爐裡面直接燒毀。 被網友稱為男人之光的李宗瑞,2009年10月~2011年07月,到處在夜店把妹、飲料下藥,撿屍回家性侵,並偷拍性愛影片。最終審判,一審這邊認定李宗瑞性侵9人,乘機性交罪部分判18年6個月徒刑,妨害秘密罪部分則判3年10告月,二審則認定李宗瑞性侵14個人,最終被判79年9個月定讞,應執行30年。 雖然,李宗瑞已經遭到司法審判,不過受害者的傷害卻是一輩子的,也因此拍攝「裸照」與「性愛影片」,可要小心放好啊! 不管對個人或企業來說,資料安全都不可馬虎,而對於個人來說,最容易遇到的也就是「裸照」與「性愛影片」被竊取與散佈,這些「私密檔案」洩漏的後果,我們可以從名人陳冠希與李宗瑞事件中有所警惕,尤其是一般人常會遇到的維修電腦和升級硬碟,其實都有可能出事,最好的方法還是學會電腦組裝DIY,懂得電腦知識與常識,會自己組裝與排除解決問題,自己進行電腦維修,才能避免「私密檔案」被竊取與散佈。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搭載AMD Ryzen 7 2700U高階行動處理器,新Acer Swift 3輕薄、高效、省電 成為商用筆電絕佳選擇
當今的Ultrabook 超輕薄筆電,常為追求輕薄為優先目的,且又要提升電池續航力,通常效能不會太好。因此,市面上的13、14、15吋的各式Ultrabook,一般都是配置具有內顯功能的行動處理器(例如Intel Core i7/i5等級的CPU,搭配其內顯UHD Graphics顯示功能),使這類筆電大多只能處理一般文書、商用與多媒體影視等用途,無法執行3A級遊戲或做一些比較重量級的繪圖運算,因此Ultrabook大多被訴求是商務或家用機種,很少能有機會成為遊戲筆電。 AMD自2017年推出全系列Ryzen桌上型處理器(代號Summit Ridge),並取得市場關注之後,該公司在行動處理器的研發上也非常積極,並首度在2017年第四季發表Ryzen 7 2700U與Ryzen 5 2500U (代號Raven Ridge),提早為其第二代Ryzen家族處理器鋪路,為筆電市場投下震撼彈。這次Ryzen 7 2700U與Ryzen 5 2500U行動處理器,分別內建Radeon RX Vega 10與Vega 8繪圖晶片,可提供絕佳的3D繪圖效能,提供需要輕薄又要有不錯繪圖效能的另一種選擇,讓Ultrabook也能成為入門級遊戲筆電。以下就是AMD推出的行動處理器規格一覽。 AMD推出最新一代的Ryzen行動處理器家族,是基於Zen處理器架構,採用14nm製程設計,預設功耗(TDP)為15W,可配置功耗(cTDP)為12至25W,預設TDP並支援DDR4-2400記憶體,提供超輕薄筆電強大又省電的運算核心。在規格方面,以最高階的Ryzen 7 2700U或Ryzen 7 Pro 2700U為例,基本時脈為2.2GHz,最大超頻時脈可達3.8GHz,具備4核心8執行緒,搭配2MB L2快取與4MB L3快取,提供1664 GFLOPS的運算能力。目前Ryzen Mobile 2xxxU處理器,共有4組型號,依序為2700U、2500U、2300U與2200U,適合各式消費、娛樂級的輕薄筆電導入。 至於AMD於2018年第二季推出的Ryzen Pro系列,其實跟「非Pro」的系列規格是一樣的,差別在於Ryzen Pro是針對企業市場所打造,具備更高的可靠度。亦即AMD的Pro平台,其實就是要Intel的vPro平台相抗衡,讓Ryzen Pro處理器,可提供企業環境來長期使用。目前Ryzen Pro 2xxxU處理器,共有3組型號,依序為2700U、2500U與2300U,適合各式商用、企業級的輕薄筆電導入。 在內顯方面,Ryzen或Ryzen Pro行動處理器內,內建了Vega Graphics繪圖晶片(代號Vega Raven Ridge),Vega隸屬於GCN 5架構,以最高規格Ryzen 7 2700U來看,便內建了Radeon RX Vega 10繪圖晶片,時脈高達1300MHz,可與系統記憶體共享1GB以做為視訊記憶體。在主要功能上,除支援DirectX 12.1、OpenGL 4.5等API外,亦支援FreeSync畫面不撕裂技術,提供絕佳的螢幕視覺享受。在效能方面,其內建的Vega繪圖核心,提供超越競爭對手的繪圖效能。 接下來,就來讓我們實際看看AMD Ryzen行動處理器的筆電吧!目前在AMD Ryzen的筆電當中,Acer有在其15.6吋的Swift 3超薄產品系列中,另外規劃出AMD的機種,包括型號為SF315-41的純APU機種,內建Ryzen 5 2500U或Ryzen 7 2700U處理器。另外還有加強版的SF315-41G,為APU+GPU機種,等於是在上述的機種中再額外加入Radeon RX 540獨顯繪圖晶片,搭配2GB繪圖記憶體,提供加成的繪圖運算效能。以下便是各機種的規格比較。 以下就來介紹搭配獨顯機種中,最高階的Acer Swift SF315-41G-R8J7筆電,這是一款具備 APU與GPU配置的筆電。在CPU方面,採用AMD Ryzen 7 2700U行動處理器 (內建Radeon RX Vega 10內顯),另在GPU方面,再加上AMD Radeon RX 540獨顯 (搭配2GB視訊記憶體),可以視為雙GPU的輕薄筆電。 在包裝上,Acer Swift 3筆電提供了Acer原廠背包,並隨贈一支滑鼠。筆電外型的部份,Acer為與其他平台的Swift 3系列做區隔,其AMD版本的Swift 3都是採用全機銀灰色金屬設計,搭配髮絲紋處理,頗具科技時尚感,以便與Intel版本的藍色系做區分。Acer SF315-41G搭載15.6吋Full HD (1920x1080) IPS面板,採用鏡面設計,在轉軸中刻上SWIFT的字樣,整個機身都充滿了時尚的韻味。Acer Swift 3整體機身厚度僅有1.89公分、重量僅有2.2kg。可說是眾15.6吋等級的全金屬效能筆電中,頗輕薄的機種之一。 在鍵盤區配置方面,提供全尺寸鍵盤設計,有保留數字鍵區。搭配白色的背光設計,在黑暗中也能看到一絲絲燈光。超大觸控板設計,可支援手勢操控,上下捲頁更方便。此外在鍵盤區右下方多了一個指紋辨識區,讓使用者只要手指擺上去刷一下就能進入Windows 10,省去輸入密碼與忘記密碼的麻煩。鍵盤左下角則可以看到Ryzen 7與Radeon RX的信仰貼紙。 在儲存裝置方面,這款SF315-41G採用雙碟配置,SSD採用Intel 600p系列的NVMe SSD,容量為256GB,另搭配WD Blue系列的HDD,容量為1TB,讓使用者能夠擁有超快的開機速度,以及超大容量的儲存空間。 一般輕薄型筆電,通常會在周邊連接埠上大砍特砍,而這款SF315-41G在輕薄的外型上,仍保留了各種必備的周邊I/O埠,提供了一組USB 3.1 Type-C埠、兩組USB 3.0埠,以及一組USB 2.0埠,另外像是耳麥孔、SD讀卡機,以及HDMI 2.0視訊輸出埠,也都具備。此外,在其中一組USB 3.0埠還提供「關機充電功能」,因此出門時,只要您有帶手機或平板的充電線,就算忘了帶行動電源,也能經由SF315-41G的USB充電埠來充電,非常方便。 在底部設計上,則採用極簡造型設計,僅有喇叭出聲孔、腳墊、散熱孔,以及一些認證貼紙。比較特別的是中間有一個電池斷電開關,當您的電腦當機到連電源鈕按了5~10秒都無法強制關機時,就可以用一根手機常用的SIM卡退片針來戳一下,讓系統強制斷電,可說是兼顧安全性的貼心設計。 在散熱設計上,SF315-41G內部採用雙導管單風扇設計,採用更密集的風扇扇葉,來達到在最不吵的情況下,獲得最妥善的散熱效果。搭配AMD處理器內建SenseMI技術,如同具備機器智慧(MI)一樣,具有學習與適應能力,可協助AMD Ryzen 處理器依照使用者經常執行的應用程式來調整效能,讓使用者在密集運算時,也能以達到功耗、效率與散熱上的最佳效能。事實上,在執行重量級遊戲時,其散熱風扇的噪音可說是非常低,而且機身的溫度也只有溫溫的,不會燙手!因此頗適合辦公室與商務使用。 由於Swift 3系列追求輕薄,因此內部並無提供SO-DIMM插槽,而是將記憶體直接焊在主機板上,提供8GB DDR4-2400記憶體,並採用4GBx2雙通道配置,因此在一般商用情境可以發揮應有的效能。也由於記憶體是焊死,無法更換,當然也就無法擴充記憶體囉! 接下來就來看看,搭配Ryzen 7 2700U,內建Radeon RX Vega 10繪圖晶片,以及額外配置的Radeon RX 540獨顯晶片,在效能表現上又是如何。 由於此筆電是多GPU的架構,一般來說,在效能模式下,系統會自動選擇獨顯(Radeon RX 540)來運作,省電模式則是自動選擇內顯(Radeon RX Vega 10)來運作。此外在AMD的Radeon設定上,也提供兩組GPU的設定項目,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來指定哪個程式是要以內顯還是獨顯來執行。至於有些遊戲或應用程式具備偵測到兩個GPU的能力,就可以同時使用到雙GPU的效能。而部份支援DX12的遊戲,也有提供Multi-GPU的功能,讓遊戲可以使用到兩顆GPU的效能,以提供更好的遊戲流暢度!以下就是實測的分數! 在系統效能方面,由於內建了256GB NVMe SSD當系統碟,循序讀寫效能突破1,580以及586 MB/s,讓Windows 10在處理各種程式與作業,都能快速因應。至於1TB SSHD資料碟,循序讀寫效能達到133、125MB/s,可以用來安裝各種大型的軟體或是多媒體檔案。不用擔心硬碟容量一下子就不夠用了。 在一般系統元件的測試中,可以看到各式元件的表現還不錯,而雙GPU在GPGPU的測試下,也能獲得加成的效果,這樣的優勢對於一般利用GPU進行大量密集運算的應用程式來說,可以擁有更快的效能發揮。有助於整體效能的提升! 在CineBench測試中,透過AMD Ryzen 7 2700U,以及程式自定選到的AMD Radeon RX540獨顯的狀態下,可獲得不錯的OpenGL效能,以及CPU分數。 至於系統各項評測,以及系統整體評測方面,像是PassMark,PCMark,也都擁有不錯的表現。 再來看遊戲方面,由於配置了雙GPU,且是不同的GPU架構,因此要發揮雙GPU的效能,遊戲本身要支援DX12才行。而在當今不少遊戲還是停留在DX11、且就算支援DX12也不一定能讓你選擇同時啟用多GPU的狀況下,建議玩家還是先使用系統預設值就好了,讓遊戲自己選擇那張卡來使用。除非遊戲本身具有支援多GPU的選項,此時就可以去打開。有關於遊戲測試成績,請參考下方圖表。 當然有些遊戲,也是可以透過AMD的Radeon Setting功能,來指定要選擇哪個GPU來執行,因此要是您平常只玩LoL(英雄聯盟),就可以指定使用內顯,不一定非要用到獨顯,這樣可以比較省電。 再看散熱方面,透過FurMark燒機15分鐘,並同時開啟雙GPU來測試,除了內顯偵測不到溫度之外,獨顯是可以偵測得到溫度,從43 °C提升到74 °C,耗電量在待機狀態下大約8~12W,玩遊戲時的尖峰值為58W。至於電池續航力方面,透過PCMark8實測,在節電模式大約可以維持4小時多。 ▼表1 元件與綜合效能評測數據 ▼表2 多媒體與遊戲相關評測數據 接下來我們測試Android模擬器在多開(同時執行多個副本)的情況下,AMD平台的筆電表現如何。這項測試主要是因為手遊當紅,一般玩家在透過手機來玩MMORPG這類遊戲時,由於必須經常練功,且有些任務必須組隊,才能順利過關,若沒有加入公會或血盟的話,很多關卡就會被卡住。因此,有不少玩家嘗試創建多個角色,透過一個人同時登入多個角色來練功 (俗稱養小號),當有必要時,就會同時登入這些小號來跟主要角色一起組隊來解任務。這種情形可說是非常普遍。 若透過手機來玩的話,擁有幾個帳號就只能準備幾支手機來玩,但電腦可就不一樣,透過一些Android模擬器紛紛支援多開的功能,即可在一台電腦上執行多個Android遊戲,讓養小號、練功更加方便。這次測試,我們以「夜神Android模擬器」來執行「RO仙境傳說:守護永恆的愛」手遊,其中每個模擬器都設定單核心、1GB記憶體、每秒30幀,並嘗試同時開啟多個副本,來測試AMD筆電在模擬器多開的情況下,是否能長期穩定運作。 經由實測可發現,SF315-41G執行Android遊戲多開,最多可以開到3個副本且還能維持遊戲流暢度。也由於系統記憶體僅有8GB,再扣掉1GB預留給Radeon RX Vega GPU使用,因此系統可用記憶體只剩不到7GB,讓Android模擬器開3個副本之後,就非常緊繃!(若系統記憶體更多的話,開啟4個至6個應該不是問題)。實測發現,在3開的情況下,運作超過1小時以上也都能穩定運作,CPU的使用率大約落在34~40%,GPU使用率大概是35%,風扇非常小聲。至於整體耗電量實測也只有25~28W (螢幕調亮一點就比較耗電),也就是說,連續開機35~40小時,也才花掉1度電,因此這台AMD筆電,可以說是最佳的手遊練功神器! ▼表3 產品規格配備 外型:★★★★☆ (4.5分) 輕薄:★★★★☆ (4.5分) 散熱:★★★★☆ (4.5分) 功能:★★★★ (4.0分) 效能:★★★★ (4.0分) 這次我們開箱實測Acer Swift SF315-41G-R8J7商務輕薄筆電,是眾多I牌產品中,唯一採用最新一代AMD Ryzen 7 2700U行動處理器的機種,透過其內建的Radeon RX Vega 10繪圖晶片,加上Radeon RX 540獨立繪圖晶片,再搭配絕佳的散熱設計,給予商務人士需要安靜,又需要高效能的使用空間,搭配其電池續航力也不差,可以維持4至5小時,給予半天的活力。當然不只是商務應用,平時閒暇也可以看影片,也適合拿來玩MOBA類或比較輕量級的遊戲,當然你愛玩手遊的話,也可以透過這台大螢幕的筆電來玩手遊,讓視野更大,同時可以多開,讓您培養的角色可以更快升級!此外Acer的售後服務也很完善,提供二年台灣地區完全保固、一年國際旅約保固、電池保固一年、第一年58分鐘快速完修,因此不用擔心保固問題。 AMD這次的Ryzen 7 2700U系列輕薄筆電,挾其超低功耗(15W)設計同時還內建最新的3D繪圖晶片,提供充足的運算與繪圖馬力,同時提供長時間使用。打破了以往AMD筆電會比較耗電的迷思,適合想要追求C/P值、時尚造型、輕薄又長效的使用者選購。 廠商名稱:ACER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258-222 廠商網址: 市場行情:NT$30,900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 →更多的【PCDIY! 專題報導】: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
PCIe 3.0 x2 NVMe挑戰SATA 6Gb/s固態硬碟地位,價格成世代交替關鍵
固態硬碟憑藉優異的存取速度優勢,成為時下系統開機碟最佳選擇,無論新購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若仍未採用形同和廉價畫上等號。對玩家而言,最令人熱血產品莫過於PCIe 3.0 x4 NVMe介面規格,另一造廠商為了加速取代SATA 6Gb/s,折衷方案PCIe 3.0 x2 NVMe風潮正興起。特別是在筆電應用方面,還伴隨吹起M.2 Type 2242小尺寸產品風,藉此縮減占用的電路板空間。 目前消費性固態硬碟主要傳輸介面,分為SATA與PCIe兩種規格形式,淺而易見的差異點,莫過於真實可用頻寬有數倍之差。SATA 6Gb/s這老朽的規範,真實可用頻寬僅約570MB/s,反觀具有通道組合彈性的PCIe,當前主流PCIe 3.0單條通道頻寬即有984.6MB/s。以當下常見的PCIe 3.0 x4規格來說,頻寬總和大約為3980MB/s,近乎是SATA 6Gb/s的7倍之多。 PCIe介面讓固態硬碟產業眾廠商,著實有著充裕發揮空間,高規格的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相輔相成,能帶來前所未有之速度體驗。如前述,SATA6Gb/s存取速度頂天也不過570MB/s,然而PCIe 3.0 NVMe產品從早先讀取2000~2500MB/s,發展到現在已能達3000MB/s以上速度。或許再過不久,這也不足以應付高性能消費性固態硬碟所需,得改用PCIe 3.0 x8或者PCIe 4.0規格。 話雖如此,SATA 6Gb/s與PCIe NVMe之間卻也存在成本落差變數,從控制器到成品的報價都是後者比較高。以240/256GB這主流系統碟基本容量級距來說,SATA 6Gb/s介面產品中、低價位區間,是落在1,500~2,000元左右,而PCIe NVMe是在2,000~3,000元附近。當然了,由於性能有相當差距,這般價差是屬於合理的、可接受。 另外只要稍微留意價格會發現,中價位PCIe NVMe介面產品正好落在分水嶺,許多中、低價位產品的讀取速度只達2,000MB/s,反觀高價位產品達3,000MB/s以上逐漸普遍。這是由於轉進PCIeNVMe規格已成為大趨勢,為了加速普及、滿足不同消費族群需求,廠商自然是極盡可能端出各式產品,因此造就這價格帶與性能落差。 產品區隔化可用手段相當多,由於固態硬碟60~70%成本來自快閃記憶體,其餘的控制器與設計製造等,相比之下猶如零星一角。拋開快閃記憶體部分來談,最能著手的部分莫過於控制器採購,這甚至又包含韌體撰寫、調校等成本。過去控制器市場大多是外商的天下,最近幾年SMI、Phison等台廠捲土重來,更成為市場上的主要供應商。 台系控制器除了理論採購成本較低,這些台廠也普遍著重在經濟實惠,以協助製造商縮短產品開發時程,並且降低製造成本為導向。因此一些設計解決方案,內含韌體已經是再基本不過,要客製化甚至代為生產終端成品亦可。因此那些懂得門道的玩家,自然會覺得怎麼有些品牌固態硬碟,骨子裡看來都是一個模樣,它們確實可能本是同根生。 除了前述做法,廠商也在尋求其他的可行方案,現階段看來趨勢是PCIe 3.0 x2 NVMe。與高性能導向的PCIe 3.0 x4 NVMe相較下,即便頻寬打了對折仍有1969MB/s,這將近是SATA 6Gb/s的4.5倍。換言之,PCIe 3.0 x2 NVMe足以提供讀取1,500MB/s或以上,大約是SATA 6Gb/s機種3倍的最大傳輸速度,因此廠商有意藉由它加速取代SATA 6Gb/s機種。 PCIe 3.0 x2 NVMe已經是現在進行式,Phison於2016年開始布局,去年正式推出型號PS5008-E8控制器。PS5008-E8本身為4個通道架構設計,僅自家主力產品一半數量,而這也是控制成本的手段。其設計符合NVMe 1.2版規範、支援TLC/MLC 3D NAND,參考性能最高循序存取達讀取1600MB/s、寫入1300MB/s,可構成128GB~1024GB容量產品。 如果你經常留意市場,應該已經發現到實體產品蹤跡,這年頭怎麼還有讀取僅約1600MB/s,但標示著PCIe NVMe的產品。舉如ADATA XPG SX6000、Kingston A1000、Lite-On MUX等,並非是採用早期的設計方案,骨子裡正是我們所談論這PCIe 3.0 x2 NVMe控制器。只不過從市場價格來看,無可否認這與PCIe 3.0 x4 NVMe產品之間,當前價差是難以說服消費者。 當然了,由於廠商著眼市場在於系統製造商,桌機玩家是可以忽視這樣的產品存在。受惠者如筆電,前面提及筆電廠商想要提高固態硬碟採用率,但是當前選擇僅SATA 6Gb/s或PCIe 3.0 x4 NVMe一翻兩瞪眼。PCIe 3.0 x2 NVMe角色介於前述兩者之間,理論成本比PCIe 3.0 x4 NVMe略低些許,速度好過SATA 6Gb/s幾倍,是廠商眼中理想SATA 6Gb/s替代人選。 對筆電之類系統製造廠商而言,就算固態硬碟報價只便宜區區10美元,但出貨1萬台即省了10萬美元、約等300萬台幣。話雖如此,當筆電之類產品列出細部規格,這差異是否會成為消費者比較點、影響最終選擇,恐怕也是廠商得思考的點。因此亦有些控制器廠商,認為PCIe 3.0 x2 NVMe是有些多餘,只要利用中階低PCIe 3.0 x4 NVMe(4通道之類規格)控制器即可達到相同目的。 對於價格難以拉開有感差距這點,或許可以這麼簡單來講,對於好的、成本較高的控制器設計解決方案,廠商理應當會搭配較高等級快閃記憶體,如此構成高性能、價格帶產品。反向組合即為一般性能等級、價格導向,因此各式實體產品在零售市場的價格,自然而然會有所區隔。PCIe 3.0 x2 NVMe確實為不錯的主意,但是否會曇花一現,就看和低價位PCIe 3.0 x4 NVMe產品之間如何拉扯。 談論到PCIe 3.0 x2 NVMe固態硬碟,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新趨勢,那就是M.2 Type 2242短板產品。Type 2242長度僅常見Type 2280約莫一半,對桌上型電腦而言,即便你不是玩家同樣無感、可無視之。然而這對筆記型電腦廠商來說,卻也是個理想的系統開機碟解決方案,著眼點在於縮減占用電路板空間,以騰出寶貴的空間好用來容納其他零組件。 近幾年筆電發展趨勢之一,是盡可能挪出空間給予電池使用,藉此提升電池續航力表現。超輕薄筆電擴充彈性向來不是考量重點,如果有容量足敷使用又較省空間的選擇,筆電廠商同樣樂於見到。即便是生產力機種,廠商亦思索薄型、輕量化的可能性,例如ThinkPad T480就是安排M.2 Type 2242與2.5吋裝置各1 組, 讓需要雙碟的用戶可以彈性建置儲存空間。 目前已經有這樣的產品推出,而且和PCIe 3.0 x2 NVMe控制器應用趨勢相呼應,例如Lite-On T11即為Phison設計方案製品。除此之外,像是WD、Toshiba(RC400已正式發表) 等幾大廠,同樣有M.2 Type 2242產品規劃, 只不過當前偏向商用、OEM。後者行銷目標之一, 無非也是出貨給予系統製造商, 用於各式基於空間考量的設備, 舉如超輕薄筆電甚至是迷你電腦等。 接下來,我們利用手邊的實體產品,進行一些性能簡單概略比較。讓大家藉此窺探,SATA 6Gb/s、PCIe 3.0 x4、PCIe 3.0 x2等介面產品之間,性能實質差異是如何。PCIe 3.0 x2範例組有Kingston A1000、Phison公板,PCIe 3.0 x4則取Plextor M9PeG,而SATA 6Gb/s代表是Plextor S2C。得留意各範例產品的容量有所差異,以下數據並不適合捉對廝殺,僅用來呈現各介面的概略差異。 對於測試所得數據,我們取循序(Seq)和4K存取結果,繪製成圖表來提升閱讀、比較便利性。而在介面差異評估方面,PCIe 3.0 x2 NVMe產品有2個範例組,我們取有在通路零售的A1000當代表,和其他2種介面產品簡易比較之。依據傳輸介面頻寬來看,PCIe 3.0 x2 NVMe規格的A1000居中,以此來看可達PCIe 3.0 x4 NVMe幾成的性能,又能夠比SATA 6Gb/s快上多少。 首先來看最高循序存取速度部分,M9PeG最佳數據是在CrystalDiskMark測得,其Seq Q32T1表現達讀取3199.7MB/s、寫入2040.5MB/s,而A1000相同項目速度為讀取1609.1MB/s、寫入1073.5MB/s,S2C則是接近SATA 6Gb/s頻寬上限的讀取564.5MB/s、寫入528.5MB/s。概略換算來說,A1000表現為M9PeG的一半,讀取與寫入落在50~52%附近,而S2C表現為其讀取35%、寫入49%幅度。 綜觀其他測試來說,AS SSD Benchmark與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兩款測試結果顯示,A1000讀取和寫入都大約是M9PeG的53~56%,符合其介面頻寬僅只有一半這先天差異。至於S2C方面,其表現是A1000的35~49%左右,相對呈現出那2~3倍頻寬差距。ATTO Disk Benchmark彼此落差略小,A1000可達M9PeG約54~64%速度,而S2C相較下是有其41~48%表現。 取中間值或保守點來講,PCIe 3.0 x2 NVMe範例組A1000的最高存取速度,是落在PCIe 3.0 x4 NVMe與SATA 6Gb/s參考比較組中間。當然了,實際上是約為PCIe 3.0 x4 NVMe產品的一半,又如果跟早期或當下入門產品相較,落差所機會縮小些。而SATA 6Gb/s機種讀取速度只有其40%左右,寫入基於都是採用TLC顆粒的先天限制,因此差距縮小至一半。 接著我們彙整了4K單位表現數據,以此來衡量這次3種標的介面產品,會呈現出怎樣的差異。ATTO Disk Benchmark與AS SSD Benchmark測試結果相近,範例組產品之間的差異小了許多,A1000讀取表現達M9PeG的71~74%程度,即便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和CrystalDiskMark差異略多,但是有其55~64%表現說不上多大。而寫入的落差也少了點,A1000最佳表現有M9PeG的90~92%,同樣出現在ATTO Disk Benchmark和AS SSDBenchmark,其餘則是有57~78%程度表現。 A1000與S2C相較之下更加巧妙,即便固態硬碟的循序存取速度一再創新高,然而4K部分想要大幅度拉開並不是那麼容易。故S2C和A1000相比,ATTO Disk Benchmark和rystalDiskMark測得差異並不多,S2C讀取能有A1000約83~88%程度表現,少一點也在74~78%之譜。而寫入方面最小差距出現在CrystalDiskMark,S2C可達A1000約99%表現實力,除了AS SSD Benchmark其餘亦有86~93%不等。 取一般關注重點循序與4K存取表現來看,PCIe 3.0 x2 NVMe範例組A1000和PCIe 3.0 x4 NVMe的M9PeG相較之下,A1000循序存取速度約莫為其一半、4K至多落後25%,當系統碟的使用體驗理應當不會有莫大差異感。接著透過PCMark 8儲存測試結果,綜觀總得分、頻寬與模擬軟體啟動速度等部分,來比較作為範例組的這3種介面產品差異。 範例組的總得分相當接近,由高至低依序為M9PeG 5088分、A1000 5056分、Phison 5049分、S2C 4921分,差異小到得以忽略之。某程度上來說,PCMark 8是有些不符合時宜,對應新式介面固態硬碟未必完善。但也可以說是,真實使用礙於電腦系統軟硬體架構、人體敏銳度等因素限制,使用體驗確實不至於相差那麼多,PCMark 8如實反映出這樣的結果。 另外來看模擬軟體啟動速度,A1000幾乎都只比M9PeG多出不到1秒,此般差異沒有A、B組比較是難以察覺。而S2C與A1000相較也有這傾向,Microsoft Word這類較小型軟體差異都不到1秒,真正有感差距是Adobe Photoshop light v2/Heavy v2,落差分別接近7秒、17秒。換言之,若存取資料量沒有大到一定程度,各式介面固態硬碟的使用體驗落差,恐怕不如跑分結果那樣顯著。 透過範例組簡單試驗比較下來,證明PCIe 3.0 x2 NVMe固態硬碟有居中的表現,甚至並未遜色於PCIe 3.0 x4 NVMe太多。作為折衷解決方案,性能面應當是無需多慮,決勝關鍵點終究在於價格。儘管首要目標是加速取代SATA 6Gb/s介面產品,礙於PCIe 3.0 x4 NVMe產品已有高低價位之分,入門價格帶更和SATA 6Gb/s重疊。PCIe 3.0 x2 NVMe產品該選用何等快閃記憶體來搭配,以在性能、價位等方面取得平衡點,這是固態硬碟製造商得面對的難題。 處理器:Intel Core i7-77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VIII Extreme 記憶體:Kingston DDR4-2400 16GB x 2 系統碟:Kingston HyperX SSD 240GB 電源供應器:XFX XTR 550W
-
HyperX Pulsefire FPS Pro電競滑鼠實測開箱,第一人稱射擊專屬版本再進化!
除了滑手機/平板是用手指頭不是用滑鼠之外(可以用觸控筆),玩電腦若是沒有滑鼠就像少了一支手一樣的不方便,畢竟滑鼠已經是玩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如此,那挑選一支最適配的滑鼠,肯定比甚麼都要來的重要。 HyperX接續先前推出的Pulsefire FPS之後,也推出了Pro版,外觀造型上跟前一版其實沒有太大差別,主要是改進了感測器的版本以及解析度的大幅提升,另外就是從原本的紅色單色燈效變成了單區RGB,再搭配上獨家的NGenuity軟體,讓滑鼠更具個人魅力。這次就讓我們來仔細瞧一下這支滑鼠的特點吧! 在外包裝彩盒的部分則是採用了慣用的吊牌式紙盒設計,色系也是代表性的紅白配色,正面可以清楚看到滑鼠的正面照,除了型號之外也標示了有支援NGenuity獨家軟體與RGB燈效這兩大特點,側邊則是仿這款滑鼠的側面照、1:1圖示,背面則是燈效表示以及標示了2年保固與免費技術支援的說明,光從外盒大概就可以看到裏頭的滑鼠長甚麼樣子了。(免除多做了掀蓋式彩盒包裝的包材浪費) 如果有把整體的包裝物拿出,瞧瞧彩盒裏頭就可以發現到有印上特別的標示,這是一個針對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的含量標示表,從表中可以看到,產品電路板不含鉛,而其中元素則在合乎標準規範的範圍內。這大概是少數會把這樣的資料打上去的廠商吧,標示了該產品合乎環保要求與環保使用期限(10年)。 一開始就有提到過,這款Pulsefire FPS Pro是前代Pulsefire FPS的升級版,所以在外觀上兩者其實沒有太大差異,尺寸大小同樣是71 x 128 x 42mm、重量95g(不含線),按鍵配置上仍是維持六鍵設計,在整體的握感上其實差不多,但是就外觀的部分明顯差異是中間的DPI按鍵由原本的有內建LED改成了沒有LED燈效,下方的HyperX Logo燈效圖示拉高了一些位置,也改成了HX的稍大圖示,至於前端的LED燈效滾輪倒是依舊維持原本的設計,但是燈效改成了RGB。 左右側的特殊紋理設計,提供了玩家在使用上的良好握感與防滑效果,大拇指雙鍵位置也設計的很貼合,除了提供可自由定義按鍵的設計功能外,對於定位在FPS的電競滑鼠來說,也能因應需求來做調整。主要按鍵的左右鍵則是採用了Omron微動開關,可耐用2000萬次,除了按鍵的手感頗佳,按下的段落感蠻明顯(這就是所謂的觸擊回饋,這部分看個人喜好)。中間的DPI按鍵則是可以讓玩家依據需求做調整,起始預設為3段變換(800/1600/3200),玩家可以透過NGenuity軟體自行調整,最高可支援至5段變換、DPI可達16000。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中央的感測器、上下的大片鼠腳與產品的安規標示等;HyperX Pulsefire FPS Pro採用的是最新的原相Pixart 3389感測器,這款感測器也同樣使用在HyperX的另一款新電競滑鼠Pulsefire Surge上面(站上先前有介紹過,),特色上可以讓玩家在目前的4K電競模式下有更強大的發揮,可以達到16000 DPI、450 IPS移動速度、50G最高加速,這對於大部分玩家需要的高速操作都可以應付自如,讓玩家在使用上可以精確的反應遊戲中角色的各項動作。(相較於前代僅提供至3200 DPI、130 IPS、30G加速,Pro版本的規格好上許多) 前代版本雖然也有提供LED燈效,但是僅設計為紅色單色,燈效位置以滑鼠正面來看有3個位置:前端滾輪、中間DPI控制鍵、下方Logo,在Pro板上面則僅保留2處:前端滾輪、下方Logo(變大),燈效也由原本紅色單色提升到RGB全彩,搭配上前代沒有支援的NGenuity軟體,在燈效的表現與自由度上更增添了許多玩家設定上的樂趣,也算更貼近目前的電競風潮。 Pro版本跟另一款Pulsefire Surge一樣有支援自家開發的這款NGenuity軟體,這款軟體可以讓玩家依照個人需求來設定HyperX推出的滑鼠、鍵盤等產品,透過軟體介面就可以輕鬆設定按鍵組合、建立巨集、指派按鍵色彩、設定燈效等,玩家可以上HyperX的官方網站下載這套軟體,下載之後安裝好就會自動掃描一下有沒有安裝HyperX支援軟體的滑鼠,聰明的是,安裝好之後會自動確認滑鼠的韌體是否有更新到最新,沒有的話會詢問是否更新,相當自動。 在設定畫面中除了可以選擇自訂儲存的設定檔之外,在Default之外還可以自行設定燈光、性能、巨集等,UI的設計也相當易懂,玩家只要透過滑鼠點點點,就可以按照想要的設定來讓Pulsefire FPS Pro變成具備個人風格的超強、超好用專屬電競滑鼠了。 以軟體提供的最多5段的變換,最高16000 DPI設定下,靈敏度真的相當驚人,的確是適用在4K狀態下,一般玩家正常使用大概是介於3200~6400 DPI就相當好用了,同步的,DPI目前的設定值多少也會出現在螢幕畫面右下角的位置,會出現提示框告知玩家,也算官方在設計上的貼心。(不是讓玩家用猜的、或是用感覺的,直接明碼標示) HyperX在電競領域上面其實已經耕耘許久,也接連著推出了多款相關的電競周邊產品來讓玩家可以更輕鬆愉快的暢遊在遊戲世界裡,這次推出的新一代HyperX Pulsefire FPS Pro,採用了頂級的Pixart 3389感測器,一舉拉高了靈敏度上限達16000 DPI與高達450 IPS移動速度及50G最高加速,並搭配RGB燈效讓電競Fu更加提升,六按鍵設計與加大鼠腳,讓玩家在使用的操控上更顯得心應手,內建Omron微動開關不僅提升了觸及回饋的手感、也增加了可耐用度達2000萬次,再搭配上獨家的HyperX NGenuity軟體,更是達到玩家高自由度調整的樂趣,想擁有嗎?目前的建議售價為1,790元,對於挑一支合適好用又具備電競規格的滑鼠來說,是玩家可以考慮入手的選擇之一。 廠商名稱:Kingston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www.hyperxgaming.com/tw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建議售價:1,790元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